新华社贵阳9月15日电(记者齐健、彭培根、黄燕)对于正在美国参加学术活动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李菂而言,这个星期六既平常又特别。
一年前的这天,“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在美国病逝。
2009年5月21日,南仁东在自己的办公室内。
(张蜀新摄)“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英文缩写FAST更加广为人知。
它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看到宇宙很远的地方,有助解开宇宙起源的秘密,乃至探寻地外文明。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经过两年的紧张调试工作,现已经实现了跟踪、漂移扫描、运动中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
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作为这一项目的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获誉“天眼之父”。
在他去世后的这一年中,上百名科技人员在FAST调试阶段,就发现了59颗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被认证为新发现的。
脉冲星是由某些恒星演化到最后期,伴随着超新星爆发产生的,自转周期极其稳定,因其发射出周期性脉冲信号而得名。
它可以作为人类测量宇宙时空的超高精准度时钟,被视为“宇宙灯塔”。
FAST寻找脉冲星的表现,一如南仁东为它取的英文名,迅速、敏锐。
而他25年前提出建造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也是迅速和敏锐的。
当时还在读书的李菂第一次听说FAST,就“为其气魄、胆量和疯狂所撼”。
“后来认识南老师,其人其事,融为一体。
”这位46岁的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回忆说。
2009年12月30日,南仁东在国家天文台会议室内开会。
(张蜀新摄)南仁东生前的同事、学生习惯称他“南老师”,然而人们对他的记忆并不都符合传统印象中的老师。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在南仁东去世第三天发表的悼文中,忆及他们在一次开会之余,走到山顶的观景亭,发现无人值守的栅栏门上了锁,大家便在一旁休息聊天。
这时,66岁的南仁东来了,看了一眼就“身手矫健地纵身翻过栅栏门”,大步走上观景亭二层一览河山,看得众人“目瞪口呆”!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副主任、FAST工程副经理张蜀新说起南仁东的故事,最常用的词是“高兴”。
“南老师喜欢在圈梁上散步。
晚上十一二点,高兴的时候,就拉我们去,”张蜀新说,或者,“一高兴,走,爬塔去!”2010年8月31日,南仁东在内蒙古自治区明安图参加2010年FAST工程年中总结会。
(张蜀新摄)如果将FAST比作“大天锅”,圈梁就相当于锅沿儿,周长约1.6公里。
而张蜀新提到的“塔”就是吊拉馈源舱的支撑塔,共有6座。
馈源舱被喻为“天眼”的瞳仁,接收电磁波信号。
“六个塔,南老师爬了四个!”他说。
新塔建成,南仁东都要求“给我留着”,赶来“第一爬”。
这可能是他作为FAST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给自己的唯一“特权”。
“100多米高的塔,他爬上去,高高兴兴的。
”张蜀新将此理解为南仁东对FAST由衷的热爱。
9月11日拍摄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一景。
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张蜀新说,FAST如同南仁东的孩子,他亲手缔造、亲眼看着它一点一点长大。
这一点得到了南仁东亲属的印证。
南仁东夫人携子女在致国家天文台南仁东先生治丧委员会的信中说,FAST成就了南仁东,并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媒体形容南仁东24年专注做了一件事:将FAST变为现实,为后人建造了一代超级望远镜。
9月,中科院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科技成果征求意见,网上投票结果显示,FAST得票数遥遥领先。
直到现在,李菂从南仁东办公室门前经过,不禁就要敲门,感觉又能听见南仁东沙哑有力的声音“进来吧,短点说”。
在项目提出之初,南仁东与同事前往考察建造在波多黎各岛喀斯特洼坑里的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并拍照留念。
照片上的他,正是如今李菂的年龄。
“我等后辈思念于心,仰视老师立事于世。
‘旦夕毁誉何足道,百年成败是非轻’。
”李菂说。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网络”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service@qeerd.com,投稿邮箱:tougao@qeer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