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在北京的亚洲妇女代表会议上发表献词,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却因一次误打误撞进入播音界,从此与播音事业结缘。她就是葛兰。葛兰是新中国初期的第一批女播音员之一,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播音艺术大家,成为播音员之后,她用新闻纪实的方式向抗美援朝的前线传达国内的动态,成为战士们最渴望听到的祖国声音。
葛兰的父亲子女很多,初中毕业后爸爸无力再负担葛兰的学业。葛兰很孝顺,她理解父亲的难处。但她学习成绩优异,不甘心就此放弃读书。她利用暑期在北京四处寻找免收学费的学校,最后考入了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那时的葛兰只有15岁。
没过多久北平解放了,全国妇联接管了这所学校,并将其更名为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在这所承载着红色传统的学校里成长,葛兰培养了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1949年10月1日,葛兰和全校师生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亲眼目睹了开国大典的壮观。同年12月,北京举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亚洲妇女代表会议。当时妇联到学校来,要选出一名同学到大会上去念献词。老师给了她一张红纸,上面印着稿子,她念了一小段之后,老师说:“你气质很好,声音很好,口齿也不错,就是你吧。”就这样,16岁的葛兰走进了中南海怀仁堂,在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副主席蔡畅以及众多国际友人面前,从容地宣读了献词。
毕业后葛兰成了小学地理老师。可是,一次摔伤使得她的右臂尺骨断裂,不能再从事教学工作。一天,同学拿着《人民日报》来找她,上面刊登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招录播音员的启事。当时葛兰对当播音员并不感兴趣。但是,在老师和同学的劝说下,她还是参加了考试。就这样,18岁的葛兰走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播音员。
在老同志的关心帮助下,葛兰在业务上进步很快,不久就担任了《记录新闻》节目的播音员。那时正值抗美援朝,志愿军就通过《记录新闻》了解祖国的消息。当时,葛兰不仅收到了大量热情的来信,还收到过志愿军战士从前线寄来的一个白瓷缸子和两本纪念册,那是战士们自己都舍不得用的慰问品。战士们在信中写到:“葛兰是我们的战友,她的声音是战斗的武器,她的声音是祖国的声音,母亲的声音。”
从事播音行业48年,葛兰也一直保持着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退休后,她不离播音事业,回母校开办了播音主持专业。继续传播播音知识,在课堂上葛兰把播音经验和自己总结的技巧倾囊相授,这一干,已经有二十多年。葛兰不辞辛苦,以耄耋之年依然坚守播音事业,值得青年播音员们学习。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网络”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service@qeerd.com,投稿邮箱:tougao@qeerd.com